当前位置:主页 > 科研教学 >

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盖延廷主任——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前循环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

时间:2020-10-23 14:24    作者:冬雷脑科

    摘要: 目的 探讨应用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( PED) 治疗前循环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。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2 月至 2016 年 12 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连续纳
 
    入采用 PED 治疗的 36 例 36 个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资料。  瘤径为 12 ~ 33 mm, 平均(16. 6 ±
 
    4. 5) mm;瘤颈为 4 ~ 10 mm,平均(6. 1 ± 1. 5) mm。  动脉瘤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 8 例,颈内动脉眼动脉段 22 例,颈内动脉后交通段 5 例,大脑中动脉 M1 段 1 例。  单纯 PED 治疗 7 例,PED 联合弹簧圈治疗 28 例,双枚 PED 治疗 1 例。 采用 Raymond 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,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( mRS) 评分评价患者预后。 结果 (1) 患者临床预后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,随访 6 ~ 33 个月, DSA 随访 25 例,动脉瘤完全闭塞( Raymond Ⅰ 级) 23 例( 92% ), 近全闭塞( Raymond Ⅱ 级) 2 例(8% )。 (2)7 例接受单纯PED 治疗者,6 个月随访完全治愈4 例,1 例次全闭塞,2 例未愈;到最后一次随访(33 个月) 治愈 6 例,1 例动脉瘤逐步缩小;28 例 PED 联合弹簧圈治疗者,17 例接受 DSA 随访,随访 6 ~ 8 个月,动脉瘤均已完全闭塞( RaymondⅠ级);双枚 PED 治疗 1 例术后 8 个月 DSA 访可见微小动脉瘤样显影,15 个月随访动脉瘤基本闭塞。 (3) 手术后经 MRI 证实,发生无症状性散在斑点状缺血灶10 例,脑实质出血 4 例,其中 1 例死亡,1 例经治疗恢复良好( mRS 1 分),另外 2 例为无症状脑出血。 24 例患者的占位效应消失,8 例有明显改善,3 例无明显变化。 结论 PED 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闭塞率高,中期随访结果显示 PED 结合弹簧圈治疗动脉瘤的闭塞率高于单纯PED 治疗;长期随访结果显示,单纯PED( 包括单枚或多枚) 治疗者闭塞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升高。 手术的安全性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。
 
    关键词: 颅内动脉瘤,大型和巨大型;Pipeline 栓塞装置;闭塞率;随访
 
    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(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,PED) 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新型材料,由 48 支合金丝编织成密网孔支架,金属覆盖率高达
 
    35% ,一方面可有效起到血流导向作用,另一方面又可兼顾侧支血管的通畅。 笔者回顾性分析采用 PED 治疗的前循环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资料,以探讨 PED 的疗效及并发症。
 
    1对象与方法
 
    1. 1对象
 
    治疗的前循环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 36 例患者36 个动脉瘤的资料,其中男 7 例,女 29 例; 年龄为    10 ~ 69 岁,平均(45 ± 11) 岁。  瘤径 12 ~ 33 mm,平均
 
    (16. 6 ± 4. 5) mm,瘤颈4 ~ 10 mm,平均(6. 1 ± 1. 5) mm。
 
    动脉瘤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 8 例,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2 例,颈内动脉后交通段5 例,大脑中动脉M1 段1 例;囊状动脉瘤 30 例,夹层动脉瘤 6 例;所有动脉瘤均为未破裂动脉瘤。 临床表现头痛 15 例,头晕10 例,视力下降 15 例,眼睑下垂 11 例,复视 5 例,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 TIA)1 例。
 
    1.2 纳入和排除标准
 
    纳入标准:经 DSA 证实为脑内前循环未破裂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,包括囊状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。排除标准:(1) 血管条件差不宜介入手术者;(2) 急性出血伴万有方明数显据颅内血肿需要开颅手术者;(3) 无法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;(4) 肝肾等系统性严重疾病。
 
    1. 3 围手术期管理
 
    抗血小板聚集用药方案及 PED 支架(Medtronic,美国) 置入技术同文献[1]。 术前常规口服 3 ~ 5 d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,手术日给予负荷剂量。 在全身麻醉下,置入 6 F 长鞘、Navien 导管建立动脉通道,支架导管到位后开始给予肝素化,术后常规行头部 MRI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( FLAIR) 序列检查有无脑缺血灶。 对瘤径 > 15 mm 的动脉瘤术后给予甘露醇及激素治疗,无并发症者术后 3 d 出院。
 
    采用 DSA 评价动脉瘤闭塞效果,采用 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动脉瘤闭塞程度,mRS 评价患者临床预后。
 
    2 结 果
 
    1.1 动脉瘤栓塞后即刻表现
 
    36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 PED 释放,除 1 例支架中部打开不良外, 其余贴壁良好。 35 例置入 PED 1 枚, 1 例置入 PED 2 枚。 单纯 PED 治疗 7 例( 海绵窦段4 例,颈眼动脉瘤 3 例);PED 结合弹簧圈治疗 28 例, 双枚 PED 治疗 1 例。 所有患者在PED 置入载瘤动脉覆盖瘤颈后,动脉瘤腔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对比剂滞留。
 
    2. 2 随访情况
 
    临床预后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,随访 6 ~ 33 个月。 DSA 随访 25 例。 另 11 例中,7 例接受电话随访,患者主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,失访 4 例。
 
    动脉瘤完全闭塞(RaymondⅠ级)占 92% (23 例), 近全闭塞(Raymond Ⅱ级)占 8% (2 例),其中 PED 结合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在 6 ~ 8 个月随访时, 17 例均已完全闭塞( Raymond Ⅰ级),1 例 PED 结合弹簧圈治疗的颈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6 个月复查,见同侧颈动脉闭塞, 但无临床症状。 7 例单纯PED 治疗的动脉瘤 6 个月随访时,4 例颈动脉海绵窦段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均完全闭塞( Raymond Ⅰ 级) ,载瘤动脉通畅;3 例颈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中,1 例次全闭塞( Raymond Ⅱ 级) ,2 例未愈( Raymond Ⅲ 级)。 到33 个月随访时,2 例颈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完全闭塞( Raymond Ⅰ级),另 1 例颈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闭塞进一步改善,瘤腔逐步缩 小,仅瘤颈处少量不规则对比剂充盈,达到 Raymond Ⅱ 级闭塞。 置入双枚 PED 1 例 8 个月随访时可见微小动脉瘤样( 约 3 mm) 显影,15 个月随访显示动脉瘤瘤颈少量显影,头部 MRI 检查提示动脉瘤瘤体仅微小残留。 24 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完全消失,8 例有明显改善,3 例无明显变化。
 
    2.3并发症
 
    围手术期 MRI FLAIR 序列检查显示 10 例无症状性斑点状脑缺血病灶,其中 9 例位于治疗动脉瘤同侧大脑半球,1 例位于双侧大脑半球。 术后共发生脑实质出血 4 例,无症状 2 例,死亡 1 例;术后次
 
    日出血 2 例,第 9 天出血 1 例,第 15 天出血 1 例;其中 3 例位于同侧大脑半球,1 例为同侧大脑和小脑半球。 1 例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采用 PED 结合弹簧圈治疗后第 2 天突发脑出血,予以开颅血肿清除,
 
    20 d 出院时 mRS 2 分,术后 6 个月及 1 年门诊随访mRS 1 分。 1 例颈动脉后交通段巨大动脉瘤术后 40 d 破裂,患者剧烈头痛,动眼神经麻痹,再次置入 PED 1 枚, 18 个月随访时动脉瘤基本治愈, mRS 0 分。 对本组患者 2015 年 9 月起降低围手术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用量至每日分别为 100 mg和 75 mg 口服后,再无脑实质出血并发症发生。
 
    典型病例 男,29 岁,因头痛 2 个月于 2016 年7 月入院,神经系统查体阴性。 术前左颈内动脉造影见颈内动脉末端巨大动脉瘤( 图 1a)。 术前拟行PED 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,PED 置入后发现动脉瘤不显影,遂行单纯 PED 治疗。 PED 释放到位,显示支架局部万贴方壁数不据良( 图 1b)。 术中造影示支架内局    部血栓形成,经导管注射替罗非班( 图 1c)。 术后即刻造影示M1 起始部狭窄,动脉瘤少量显影( 图1d)。PED 置入后 40 d 动脉瘤再破裂,头部 CT 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( 图 1e)。 入院复查 DSA 提示动脉瘤复发并破裂( 图 1f)。 置入第 2 枚 PED 后见瘤内对比剂明显滞留( 图 1g,1h)。  术后第 8、15  个月复查 DSA 动脉瘤基本治愈, 残留显影逐步缩小( 图 1i, 1j),支架贴壁良好( 图 1k)。
 
    3 讨 论
 
    2.1 PED 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
 
    文献报道 PED 治疗颅内大动脉瘤的闭塞率为75. 0% ~ 85. 5% ,颅内出血率 2. 0% ~ 2. 2% ,残疾率7. 1% ~ 9. 5% ,再治疗率 3. 0% , 动脉瘤破裂发生率0. 4% [2-4] 。 本组结果闭塞率和出血率与此类似。Hu 等[5] 认为,介入材料涂层脱落导致的脑实质微栓塞可能与脑实质出血有关,但本组 1 例患者出血位于同侧小脑皮质,似乎也不能用这一理论解释。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虽会增加出血风险,但无法解释脑出血均在 PED 置入侧的现象。 而传统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仅为1% ,同侧脑出血的发生率仅为 0. 36% [6] 。 这种差异显示 PED 后脑出血机制比较复杂。  另外, 由于PED 置入时微导丝远端通常需要到达大脑中动脉M3、甚至 M4 以远的分支,可能造成远端血管损伤。动脉瘤瘤体和流出道血栓形成,而流入道却未闭塞, 可能是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原因[7] 。 然而,笔者在降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量后,本组患者再未发 生过脑出血的并发症。 故 PED 置入后脑出血的原因考虑为综合因素。
 
    3. 2 单纯PED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技术要点
 
    单纯 PED 治疗颅内小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可达 100% [1] , Saatci 等[8] 认为单纯 PED 治疗颅内动脉瘤时,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,动脉瘤的闭塞率从6 个月的 91. 2% 上升至 24 个月的 94. 6% % ,大动脉瘤和巨大动脉瘤的闭塞率为 88. 3% ,与本组结果相似。 Nossek 等[9] 认为,单纯 PED 置入( 不联合弹簧圈) 尤其适用于动脉穿支较多的位置,防止多支架对血管穿支的影响。 本组对 3 例颈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采取置入 1 枚 PED 支架治疗,2 例动脉瘤完全闭塞,1 例次全闭塞。 其中 1 例术后即刻可见瘤内对比剂滞留,6 个月随访动脉瘤缩小,但大部分瘤体仍显影;此后开始停用阿司匹林,22 个月随访动脉瘤瘤体继续缩小,达到次全闭塞。 另1 例患者术后即刻动脉瘤无明显变化,术后 6 个月复查提示动脉
 
    瘤次全闭塞,此后开始停用阿司匹林,术后 33 个月复查动脉瘤完全消失。 显示即使对于眼动脉段的大动脉瘤,尤其是位于颈动脉床突段前壁的动脉瘤,即使瘤内不填塞弹簧圈,仍然可以取得治愈的效果。考虑可能原因是, ( 1 ) PED 血流导向作用支架: Pipeline 金属覆盖率为 30% ~ 35% ,瘤颈口局部推
 
    密支架后,金属覆盖率进一步提高,血流导向作用进一步增强万,瘤方体数内据血流逐步减慢,血液中有形成分沉积形成血栓,动脉瘤腔逐步缩小直至愈合;(2) 瘤颈口血栓形成:由于 Pipeline 密网支架金属丝的致栓性,瘤颈口网孔上逐步形成血栓,网孔闭塞,血流流入瘤体受限, 动脉瘤逐步愈合;( 3 ) 支架内皮化过程[10] :支架置入血管后,支架表面逐步内皮化,甚至完全内皮化,从而完全将动脉瘤与循环血液隔离,达到血管完全重塑,随着内皮化过程的进展,动脉瘤瘤体逐步变小;(4)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作用:通常在置入颅内支架后,需要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半年到 1 年,甚至 1 ~ 2 年或终生。 本组 2 例患者在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,动脉瘤呈现逐步缩小趋势,可能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延迟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过程有关。
 
    3. 3PED 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技术要点
 
    对于直径 > 1. 5 cm 的动脉瘤,采用 PED 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,可促进动脉瘤内较快血栓形成最终闭塞。 文献报道此方法动脉瘤闭塞率达 100% [1] , 但对是否需要动脉瘤内致密填塞还是疏松填塞弹簧圈尚有争议,即便是疏松填塞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, 无法量化。 本组 28 例患者采用 PED 联合弹簧圈疏松填塞治疗,DSA 随访到 17  例显示动脉瘤闭塞率 100% ,动脉瘤占位效应也逐步缓解。 Lin 等[11] 报道29 例 Pipeline 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结果,动脉瘤平均直径 16. 3 mm,平均随访 9. 9 个月,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达 93. 1% ,高于单纯 PED 闭塞率(74. 7% )。Nossek 等[9] 认为,疏松填塞动脉瘤可以减少弹簧圈突入至载瘤动脉的概率,同时可减轻动脉瘤占位效应。该组 27 例 28 个动脉瘤应用Pipeline 结合弹簧圈疏松填塞技术,即刻动脉瘤闭塞率达到 82% ,DSA 随访动脉瘤闭塞率 100% ,与本组结果相似。
 
    3.4重叠 Pipeline 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技术要点
 
    Kallmes 等[4] 对 793 例颅内动脉瘤应用 Pipeline 治疗经验显示,对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更倾向于使用多支架重叠技术。 重叠 Pipeline 技术通过提高动脉瘤瘤颈处金属覆盖率达到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腔、促进瘤内血栓形成、加速支架内膜化的作用,达到治愈动脉瘤的目的,一般适用于夹层动脉瘤、血泡样动脉瘤、 密网支架治疗后动脉瘤未愈合情况。Nossek 等[9] 建议,对于颈眼动脉瘤采用多支架技术。但也有体外动脉瘤模型实验显示,尽管置入多枚密网孔支架能显著降低窄颈动脉瘤内最大血流量,但对于宽颈、血管弯曲向凸面的动脉瘤,多枚 PED 置入降低动脉瘤内血流作用有限  同时动脉瘤内静态压力亦无变化。 本组 1 例双枚 PED 治疗的颈动脉末端巨大动脉瘤( 典型病例),首先采用 1 枚 PED 支架覆盖瘤颈释放后,动脉瘤即刻不再显影,因此放弃在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。 然而,患者术后持续头痛,术后 40 d 突然出现剧烈头痛,头部 CT 提示动脉瘤破裂出血,急诊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完全充盈复发,置入第 2 枚 PED 后,动脉瘤体内对比剂滞留    明显,术后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,术后 8、15 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示动脉瘤基本治愈。 可见显影处与颈内动脉之间有支架隔离。 提示对于破裂出血的颅动脉瘤双 PED 治疗效果可靠。
 
    PED 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疗效确切,动脉瘤闭塞率高;单纯 PED 治疗颅内动脉瘤,动脉瘤的闭塞率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增加,对于部分未完全闭合的动脉瘤可以采取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,继续随访观察或采用重叠支架技术治疗。但PED 置入术的安全性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。

医院由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、原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宋冬雷教授发起创办,汇聚国内著名三甲医院,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、

查看更多>> 咨询预约>>

 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

021-60866731

 医院地址

上海市青浦区华徐公路988号

  • 医院首页
    Home

  • 医院简介
    synopsis

  • 医院动态
    dynamic

  • 医师团队
    team

  • 先进设备
    equipment

  • 就医指南
    guide

  • 自助挂号
    registered

  • 联系我们
    Contact us

  • 上海市/全国异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(三级标准)
     全国免费咨询预约中心:021-60866731

    门诊时间:8:00-17:00(无节假日休息) 院址:上海市青浦区华徐公路988号
    沪医广【2022】第08-16-G297号 沪ICP备18046001号-1

   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3869号

    标识编号202004271316072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