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科研教学 >

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王威主任对于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论文

时间:2020-10-22 16:55    作者:冬雷脑科

    【摘要】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(PED)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技术特点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上海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ipeline栓塞 装置治疗的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。其中单发动脉瘤15例,多发动脉瘤5例,共28个动 脉瘤;直径为2?33 mm,平均(15.2±9.9)mm°所有患者均用1枚PED覆盖瘤颈,其中8例结合动脉 瘤内弹簧圈栓塞治疗。结果20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Pipeline栓塞装置的释放,瘤颈覆盖满意,PED 贴壁良好,术后即刻显示动脉瘤腔内造影剂明显滞留。3例患者术后岀现脑出血并发症,其中1例死 亡,1例出院时有轻偏瘫。6个月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(DSA)随访8例,其中6例完全治愈,1例动脉 瘤近全闭塞,1例大型动脉瘤大小无明显变化;2例出现无症状性大脑前动脉起始部狭窄。头颅MRI 随访提示大型、巨大型动脉瘤占位效应明显缓解或消失。其余11例有待随访。结论PED治疗大型 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、串联多发小动脉瘤、颅内血泡样动脉瘤疗效满意。该装置在国内尚刚开始应 用于临床,并发症和远期疗效还需大样本病例分析研究。
 
    【关键词】颅内动脉瘤;栓塞,治疗性;Pipeline栓塞装置
 
    颅内复杂动脉瘤尤其是大型、巨大型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风险较大,有时需要结合颅内外血管搭桥,但其创伤性也很大。传统的介入治疗费用昂贵、效果欠佳、复发率较高,且无法解决大型颅内动脉瘤 的占位效应。Pipeline栓塞装置(pipeline emboli- zaton device,PED)自2011年4月获得美国FDA应用许可以来,其临床疗效满意,然而国内鲜见该装置 用于临床的治疗经验报道。上海浦东新区浦南医院 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共应用PED治 疗20例颅内动脉瘤,现将初步经验回顾性分析如下。
 
    资料与方法
 
    1.一般资料:本组共20例患者,其中男3例,女 17例;年龄10-69岁,平均(48.9 ±14.8)岁。单发 动脉瘤15例,多发动脉瘤5例,共28个动脉瘤。动 脉瘤直径为2~33 mm,平均(5.2 ±9. 9)mm;大型动 脉瘤14个,直径为12 ~ 33 mm,平均(21. 1 ± 6.7) mm,瘤颈为 2 ~ 10 mm,平均(5. 4 ± 2. 4) mm; 其中绝对宽颈16个,相对宽颈12个。动脉瘤位于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例、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6例、 大脑中动脉Ml段1例。5例多发动脉瘤均位于颈 内动脉虹吸段,其中2例2个动脉瘤,3例3个动脉 瘤。动脉瘤位于左侧13例,右侧7例。19例为未破 裂动脉瘤,1例血泡样动脉瘤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岀血 后20d。术前症状包括头痛9例,眼睑下垂9例,视 力减退6例,头晕5例,复视2例,蛛网膜下腔出血 1例。
 
    2.围手术期用药:PED应用初期(2014年12月 至2015年8月)术前5 d开始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 林300 mg和硫酸氢氯毗格75 mg ,1次/d;术中静 脉给予肝素80 U/kg,维持全身肝素化。术后2次/d 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皮下注射。术后次 日起给予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和硫酸氢氯毗格 75 mg,l次/d,持续6周;继续1次/d 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和硫酸氢氯毗格75 mg,持续6周;然后口服 阿司匹林100 mg,l次/d,维持至术后6个月。PED 应用后期(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)术前5 d、 术后前6周患者用药方案调整为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及硫酸氢氯毗格75 mg,l次/d。
 
    手术方法:全身麻醉,双侧腹股沟消毒,6 F 90 cm长鞘置于颈内动脉起始段,新型颅内支撑导 管Navien放置于颈内动脉近海绵窦段。然后根据 3D旋转造影选择至少2个工作角度,以便术中及时 了解PED张开贴壁情况。在路图下,微导丝导引 Marksman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远端至同侧M2段。 首先将PED推岀微导管稍许,确认在Ml中段将支 架头端打开,然后将微导管连同PED 一起缓慢后撤 到术前预定的目标位置,再继续缓慢推送PED出微 导管,并使其逐步膨开贴壁。PED完全释放后,复 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(DSA)确认PED位置满意、贴 壁良好,然后将输送导丝和微导管一起撤出导引导 管。对于动脉瘤内同时填塞弹簧圈的患者,需要双 侧股动脉置血管鞘,先将弹簧圈微导管预先放入动 脉瘤腔内,待PED释放完毕并确认贴壁满意后即可 进行弹簧圈填塞。
 
    结 果
 
    1.近期结果:20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PED的释 放,贴壁良好(图1),所有动脉瘤在术后即刻见瘤腔 内造影剂滞留。8例患者同期行动脉瘤腔内弹簧圈 填塞(图2)。3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,1例大 型动脉瘤PED置入第2天CT检查发现颅内多发小 出血灶(图3),立即减量抗血小板聚集药物,出院时 改良Rankin量表评分(mRS)为。分;1例右侧大脑 中动脉Ml大型夹层动脉瘤术后第2天发生梗死后 出血,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,同时开颅手术清除血 肿,患者出院时mRS为1分,左侧肢体轻偏瘫;1例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巨大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 患者,行PED置入术,术后第9天突发同侧额叶脑 岀血而死亡。其余17例无并发症出院。
 
    2.6个月的随访结果:术后6个月随访DSA检 查8例,6例动脉瘤治愈,其中2例为多发小动脉 瘤、4例为大型动脉瘤(图2,3) ;1例颈内动脉眼动 脉段大型动脉瘤大小无明显变化,另1例颈内动脉 眼动脉段大型动脉瘤95%闭塞(图1)。MRI检查 提示大型、巨大型动脉瘤占位效应均较术前明显减 轻(其中1例完全消失)。2例患者出现大脑前动脉 起始部狭窄,但无临床症状,所有患者眼动脉、后交 通动脉、脉络膜前动脉等分支血管的血流均未受到 影响,未见血管狭窄及支架内狭窄等现象。随访患 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,3例患者视力明 显改善,1例复视消失。其余患者尚待进一步随访。
 
    讨 论
 
    颅内大型、巨大型动脉瘤单纯弹簧圈填塞的复 发率高达50% ~83%[|-2],往往需要多次栓塞治 疗。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将大型、巨大型颅内 动脉瘤复发率降至19% ~31% nr,但仍需动脉瘤 腔内的致密填塞,且无法解决占位效应。PED改变 了以往动脉瘤治疗的的理念,通过改变动脉瘤腔、瘤 颈、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,诱发瘤内血栓形成, 新生内膜覆盖血流转向装置网孔后将动脉瘤与载瘤 动脉完全隔离,达到解剖上的完全治愈[4_5]O对于 瘤体上有血管分支的动脉瘤,PED治疗有其特殊优势,一方面可以保持分支血管的通畅;同时又可以促 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,这是以往栓塞技术和材料无 法实现的效果⑸。
 
    1. PED释放的相关技术:(1)导引导管到位: PED金属覆盖率高达30% -35% ,在血管转弯处 通过有一定难度,必须将Navien导引管放在颈内 动脉海绵窦段近端,才能保证足够的支撑力来输 送支架。(2)PED释放技术:在预定位置推送输送 导丝,PED露出Marksman头端5 ~ 8 mm时,头端 会张开成“纺锤形”或“锥形”,如果PED头端不能 张开,可以通过旋柄顺时针轻轻旋转输送导丝,帮 助PED头端张开。确认PED头端张开后继续向 远端推送导丝,同时缓慢释放Marksmann张力,维 持Marksman微导管在血管腔中央,PED会逐步张 开。在血管转弯处常需要将整个PED系统反复 “前推-后拉”,小幅度来回摆动,促进PED张开 贴壁。(3)    PED型号的选择:PED直径的选择可 以通过测量不同角度造影动脉瘤远端和近端载瘤 动脉的直径,以接近近端血管管径为准。如果血 管两端直径相差太大(1 mm以上),可以考虑用 2个不同直径的支架叠加放置,以取得较好的贴壁 效果。PED长度的选择与瘤颈大小相关,一般要 远端和近端均超过瘤颈3 mm为佳,但是,必须考 虑到该装置变形缩短的特点,压缩在鞘里的PED 长度是其最大膨胀长度的2. 5倍⑹。
 
    PED的临床效果:Nelson等⑺报道了 31例 患者共47个颅内动脉瘤的PED治疗经验,动脉瘤 平均直径为11.5 mm,瘤颈平均为5. 8 mm,93. 5% 的患者获得满意效果(PED成功释放的同时无围手 术期卒中或死亡事件)。Deutschmann等⑹报道了    一组单中心PED长期随访研究结果,12例患者术后 随访超过27个月,动脉瘤100%完全闭塞。Phillips 等⑻对32例后循环动脉瘤放置PED随访发现,6个 月时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5%,1年后升高到 96%。加拿大的一组多中心PED治疗结果发现,随 访6个月,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65%,随访1年完 全闭塞率达90% ,并且认为女性和复发动脉瘤与动 脉瘤持续充盈相关⑼。Saatci等⑸对191患者 251个动脉瘤采用PED治疗,术后6个月、12个月 动脉瘤闭塞率分别为91.2%、94.6%。
 
    本组6个月随访8例患者,2例未完全治愈的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型动脉瘤均是仅用1枚PED 覆盖瘤颈,而瘤腔内未填塞弹簧圈。笔者认为,动脉 瘤未愈的原因是:一方面瘤颈正处于血流直接冲击 的部位;另一方面瘤颈位于血管弯曲凸面,该处 PED由于弯曲拉伸导致网孔变大,金属覆盖率降 低。另2例采用PED结合弹簧圈辅助栓塞治疗的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型动脉瘤均获得完全治愈,提 示对于大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采用PED结 合腔内填塞弹簧圈更能促进瘤内血栓的形成,提高 动脉瘤的治愈率。对于直径> 1.5 mm的动脉瘤或 位于血管弯曲凸面的大型动脉瘤,予以结合弹簧圈 疏松填塞治疗,可能更利于动脉瘤的完全闭塞。 2例海绵窦内的巨大动脉瘤均采用1个PED置入, 6个月随访完全治愈,动脉瘤不显影,可能由于该处 颈动脉走行角度比较平缓、PED置入后血流动力学 变化明显、瘤腔内更容易形成血栓从而治愈动脉瘤。 Tanweer等报道了 43例海绵窦内大型、巨大型动 脉瘤PED的治疗结果,只有1例采用弹簧圈辅助填 塞,6个月、12个月、24个月动脉瘤闭塞率分别为 81.4% ,89.7% .100%,与本研究结果相仿。另外, 本组资料显示,对于小型动脉瘤,PED的治愈率可 以达到100%。
 
    3.PED的并发症: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, PED治疗难治性动脉瘤技术相关的残死率达到 9%,术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 3%,脑内出血为3% ,穿支闭塞率和缺血性卒中的 发生率分别为3%和6% ,且以后循环动脉多见[“]。 Deutschmann等⑹报道12例PED患者,1例患者术 后6个月随访发现无症状性支架内狭窄,予以球囊 扩张处理。Nelson等⑺报道了 1例(1/31)颅内动 脉瘤患者术后右侧肢体偏瘫及失语,30 d后明显好 转,考虑为PED覆盖了局部豆纹动脉开口所致,6个 月复査时,1例发生无症状性支架内中度狭窄。 Puffer等⑷对床突旁动脉动脉瘤研究发现,约1/4 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放置PED后发生眼动脉狭窄或 闭塞,但均无临床症状,并认为眼动脉狭窄或闭塞的 发生与患者年龄、放置PED的数量、眼动脉是否起 自瘤体无关。Saatci等⑸研究认为,眼动脉闭塞的 原因与其有较多的侧支吻合有关,而豆纹动脉、脉络 膜前动脉等终末血管由于血流压力梯度的存在一般 不会发生血管栓塞事件,而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原 因可能为抗血小板药物不足、支架张开不全、穿支血 管被支架完全堵塞以及支架内狭窄等。本组6个月 随访发现,2例患者的大脑前动脉起始部轻度狭窄, 考虑可能是PED远端正好处在颈内动脉分叉处,而 且PED开口指向大脑中动脉,所以大脑前动脉开口 部分被支架覆盖,导致局部微血栓形成或局部内膜 增生有关;另外,对侧颈内动脉的血流通过前交通动 脉向患侧大脑前动脉灌注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。因 此,在应用PED治疗动脉瘤时应尽量避免支架远端 超过颈动脉分叉处。
 
    Kallmes等报道,PED置入后脑实质出血事 件发生率在0% - 10% ,可能的原因包括缺血性卒 中出血转化、PED置入后血流动力学变化、双抗的 影响、术中异物栓子及P2Y12受体过度抑制等。本 组3例患者术后发生脑实质出血事件,均为初期病 例,这3例患者术后均岀现全身多处明显的皮下瘀 斑,脑实质出血可能与抗血小板治疗过度有关。本 组后期减少了抗血小板药物用量,未再发生出血事 件。本组1例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30 h 发生基底节区梗死并脑岀血,考虑PED置入后豆纹 动脉闭塞导致脑梗死后岀血,手术清除血肿后患者恢 复良好,出院时mRS评分为1分。Park等阿报道,动 脉瘤栓塞后脑实质微梗死事件的发生率高达37%。因 此,加强术后脑梗死事件的监测,及时调整用药,可能 对PED术后脑出血事件的预防有一定帮助。
 
    总之,本组的初步经验表明,采用PED治疗颅 内复杂动脉瘤尤其是多发动脉瘤、大型、巨大型动脉 瘤疗效令人鼓舞。但长期、确切的疗效以及并发症 的控制还有待于更多临床经验的积累。

医院由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、原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宋冬雷教授发起创办,汇聚国内著名三甲医院,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、

查看更多>> 咨询预约>>

 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

021-60866731

 医院地址

上海市青浦区华徐公路988号

  • 医院首页
    Home

  • 医院简介
    synopsis

  • 医院动态
    dynamic

  • 医师团队
    team

  • 先进设备
    equipment

  • 就医指南
    guide

  • 自助挂号
    registered

  • 联系我们
    Contact us

  • 上海市/全国异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(三级标准)
     全国免费咨询预约中心:021-60866731

    门诊时间:8:00-17:00(无节假日休息) 院址:上海市青浦区华徐公路988号
    沪医广【2022】第08-16-G297号 沪ICP备18046001号-1

   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3869号

    标识编号20200427131607219